当花炮“邂逅”文化—— 探析大瑶“全国花炮
利用剪纸艺术来表达花炮文化,是这次李畋文化商贸节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为观众在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内参观剪纸展览。记者彭红霞
花炮周刊记者欧阳稳江
身着正装,奠酒焚香,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花炮业界代表,以一种隆重而古典的礼仪纪念花炮始祖李畋;随后,20余位来自省市的民间文艺家代表齐聚大瑶,共同探讨如何弘扬花炮文化,将花炮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紧接着出场的还有180余幅花炮文化剪纸艺术作品,再现了花炮的美丽和灿烂……这,便是6月4日在“花炮之源”大瑶举办的首届李畋文化商贸节系列活动。
文化与经济结合,当中的桥梁是商贸?也许,让文化融入产业是一条最好的路子。
两任馆长的花炮情缘
6月9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50岁的长沙人戴凤娇和30多位同伴一起步入大瑶的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9大展馆细细看过,用了将近一个多小时。
“只知道浏阳花炮美,却不知道传统生产有这样多的工序。”站在传统生产展馆厅,戴凤娇连连称这一趟大瑶之行有收获。家住在湘江边的她,周末最大的快乐就是站在自家阳台上欣赏橘子洲焰火,却从不知道还有个这样的博物馆可以了解花炮的起源。
和戴凤娇短暂的花炮文化博物馆之行不一样,大瑶人刘雨文跟博物馆关系匪浅。
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刘雨文家是那种可以掰着手指头细数至少家族三代经营花炮的世家。2001年,刘雨文出任大瑶镇路东村支书(路东村现合并到大瑶镇汇丰社区)。2001年7月23日,他带头集资20万元,农民投资的花炮博物馆正式奠基。不到两个月,占地40多亩,投资600多万元的花炮博物馆落成。10月,浏阳花炮节,博物馆开馆。
这座博物馆后来也成为大瑶人经济实力的明证。博物馆直接征用大瑶一处占地96亩的刘氏庄园,这座百年老宅本是一个“爆庄”,爆庄就是以前专门从事鞭炮运销的商行。根据史料记载,这样规模的“爆庄”,清末浏阳有15家,到民国时期一度增至81家。刘氏庄园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清代,也是浏阳传统鞭炮的鼎盛时期。
“搞这个(建馆)也只是因为一种骨子里对花炮的热爱。”刘雨文笑称。2011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大瑶镇政府再次扩建了花炮文化博物馆。新馆占地300亩,分设李畋纪念馆(庙)、李畋广场、李畋陵园、花炮文化展馆等。与此同时,李畋村人陈怀初接手新一任馆长职务。
“如果没有花炮文化作为底蕴,那么大瑶与‘花炮之源’四个字就难以匹配。”与花炮文化博物馆的数百件老物件长相厮守的日子,陈怀初对花炮的那份热爱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爆竹工人出身,对每一道工序了然于心。因此陈怀初也就对每一个与花炮有关的老物件保持着特殊的敏感性。“只要下乡,哪怕是倒塌的烂屋我都要去翻一翻有没有与花炮相关的老物件。”
由此,陈怀初也练出了一番“软磨硬泡”的好功夫,经由他之手收集的花炮文物多达百余件。而让浏阳人引以为荣的摩洛哥与百花奖焰火大赛奖杯,均在其中。
从“文化符号”走向产业
三笔两勾,一个用中国画的笔法和中国印组成的李畋跃然于世。6月4日,花炮之源(大瑶)首届李畋文化商贸节,这个红底白线的徽标一经发布,便引来阵阵称赞。
作为李畋故里的“文化符号”,简洁、有内涵。专家们短短5个字的评价,却让花炮文化产业园负责人李建甚是满足。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徽标,正是李建和其团队人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出来的——
“首先这个标志是由一个唐代人物构成,反映了李畋出生的年代;二是人物由李畋的拼音组成,头部是 Li, 下面就是畋字的拼音了;三是文化味很浓,它是用中国画的笔法和中国印组成,巧妙将花炮之源李畋结合在一起。”
还在文化商贸节前夕,大瑶镇政府即敲定,这个徽标除了作为李畋文化商贸节的标识外,还将作为浏阳文化产业园的标志符号。
一城(国际花炮文化名城)、两区(花炮生产制造区、旅游观光区)、三轴(319国道、106国道、长浏高速)、四中心(花炮材料制造中心、花炮民俗文化中心、花炮体验休闲中心、花炮商贸物流中心),早在2011年,大瑶按两区、四中心的标准打造了省级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园区——浏阳市花炮文化产业园。
#p#分页标题#e#
而今这个规划已初具规模,且文化味儿十足:其中花炮文化博物馆已升格成为国家 AA 景区;去年5月落成的花炮李畋学院则是一个集科研、教学为主的教学基地;今年10月即将开业的大瑶国际花炮商贸城作为湘赣边.第七届花炮机械暨原材料展的承办地外,让观众除了能看到最新的花炮机械外,还诚邀著名书法家挥毫泼墨;花炮文化步行街、花炮始祖李畋庙、李畋广场、花炮龙狮文化站、花炮大市场、花炮原辅材料制造基地已将城市、产业、文化融于一体,突出的则是文化创意。
“对于拥有源远流长花炮文化的大瑶来说,政府打造花炮文化产业园的思路是有远见的。”中南烟花负责人李先详表示看好大瑶由“李畋故里”向“花炮名城”的蜕变。
“这既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花炮界的象征,我们期待能让文化底蕴为产业发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对于多地区争论不休的李畋出生地,大瑶镇政府党委书记李爱民表示不便评论,但他却坦言:对于有着独特花炮文化底蕴的大瑶来说,这个标识也可以看成是文化与产业交相辉映的结合。同时,希望演绎着城市、产业、文化转型融合的大瑶,能广纳胸襟与其他地区多交流合作。
新闻观察
这里是大瑶……
大瑶是中国花炮的发祥地,一次“爆竹”开始了一个幸福吉祥的产业,这里是花炮先师李畋的故里;这里也是中国第一代电影明星王人美的故里,《渔光曲》里有大瑶花炮的热情;这里有精彩的龙狮表演,可以在花炮声里让你大呼过瘾……对于大瑶,给人的好印象实在太多。因此,也有外地客商如此描述,做花炮的不知道中国有个浏阳几乎为零,那么去了浏阳不知道有个大瑶的就会惹人笑话。
这话无法考证出处。然而,这里是大瑶。从传统手工产品到产业化发展,经历了多次火与光的涅槃,实现了一次次的飞越。橘子洲头周末焰火,北京、伦敦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和上海世博会等焰火成功燃放后,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走进大瑶的花炮文化博物馆,让大瑶花炮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工艺以极强的穿透力印入世人之心。
这里是大瑶,采用园镇合一的方式共建花炮文化产业基地,利用园城并举的方式同创湘赣边境商贸中心城市,也借助园企相融的路子实现花炮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梦想……有着厚重的花炮文化与完备的产业链条,故以“花炮文化”这一特定主题,采用传统文化、现代产业与商贸活动相融合的设置方式,集花炮文化旅游、花炮文化商贸与花炮产业经济于一体,打造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花炮文化产业园区。
延伸阅读
画家潘昌璜的大瑶情缘
“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将浏阳花炮的加工生产过程以画笔的形式表现出来,构图别致,颇具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俗意味……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浏阳花炮工人和烟花为题材的本土画家,实属难得与珍贵。”
这一小段评价,出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田茂军。评价的对象,却正是以浏阳花炮工人和烟花为题材的本土画家潘昌璜。
曾在花炮厂工作十四年,首届国防科大进修的花炮工程师。潘昌璜的简历上最初的职业描述却是从事花炮包装设计。由于热爱绘画,潘昌璜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待遇,1994年开始创作《浏阳花炮》系列。1996年潘昌璜的花炮题材作品获省银奖。花炮文化博物馆落成后,他的作品被收入馆藏。而颇有意思的是,对潘昌璜的籍贯被误介绍为“大瑶人”,对此他用了“缘分”二字作为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潘昌璜将于今年花炮节前夕进行个人展览,其主题正是花炮系列。而这个展览,亦被列入2015年度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