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铁花 妙手打出绚烂烟火

  
郭氏铁花队”在皇城相府表演打铁花

  炽烈的铁水被用力击打抛向空中,一朵朵绚丽的花在空中飞溅出来,变化多端的火花图案形成强烈的震撼,引得众人不断喝彩称赞。提起今年春节的闹红火,晋城人至今念念不忘的就是这打铁花。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绚烂多彩的打铁花同时在晋城的上庄古村、司徒小镇绽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月7日晚,尽管元宵节已过,打铁花又出现在皇城相府景区。每晚15分钟的精彩表演,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打铁花的表演队伍,就是来自泽州县的“郭氏铁花队”。

  3月10日,记者前往泽州县川底乡沙沟村,探访这支已传六代的“郭氏铁花”家族。

  A.“郭氏铁花队”如今已有四十多人

  “从正月十七(3月7日)开始,每晚在皇城相府表演,要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五(3月15日)。”陈利强是“郭氏铁花队”外出表演的联系人,他的母亲出自郭氏家族,每天表演打铁花的主力军就是他的5个舅舅。

  陈利强的大舅是今年54岁的郭小堂,如今郭氏家族的长兄。“我们兄弟姐妹八人,五男三女。”在郭小堂家中,人们聚集在一起,正在为晚上的打铁花表演做准备。

  郭小堂介绍,“郭氏铁花”可追溯到有名有姓的是第四代传人郭喜山,就是他的父亲,现已过世。父亲在世时,将打铁花技艺传给了五个儿子。如今,郭小堂31岁的儿子郭波波和外甥陈利强等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可以说“郭氏铁花”已经传至第六代了。

  郭小堂说,其实,他的叔伯兄弟中也有打铁花的,加上其他帮忙打杂的,如今“郭氏铁花队”有四十多人。

  郭小堂听父亲郭喜山说过,爷爷是位民间手工匠人,不仅会打铁花,还能打制金、银、铜、铁器。但爷爷过世较早,郭氏后人对其记忆已经模糊。上世纪60年代,郭喜山靠肩挑手提,带着还年幼的郭小堂兄弟,徒步奔走于侯马、临汾以及河南焦作、济源一带,靠箍镥锅(注释:补锅)手艺,混个温饱。偶尔遇上婚丧嫁娶,给人打铁花凑热闹消遣。这也可以说是“郭氏铁花”在外“商演”的雏形。

  到上世纪80年代,手头稍宽裕的郭家在晋城市区黄华街开设了“兴盛铁铺”,主要给城里人打制锅、瓢、勺、铲及门花、门插、门钉等一类的铁制家什。上世纪90年代末,晋城市对包括黄华街在内的街道进行旧城改造,无奈之下的郭氏家族又返回沙沟村。

  B.打铁花需要表演者身强力壮还要掌握高超的技术

  对冶铁略知一二者都能想象到这样一个画面:铁水熔化后,金星四溅,场面让人震撼。

  打铁花就是冶炼者在冶铁过程中触发灵感产生的,是古朴的民间娱乐活动,是最原始的焰火和烟花,可谓古代流传至今的浪漫。“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这句流传的俗语,也能说明烟花与打铁花存在某种关联。

  打铁花起源何时,众说不一。有种说法,打铁花出现于北宋年间,兴盛于明清。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而冶铁发达的泽州等地的铁匠们买不起烟花,于是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打铁花需要先烧制铁水,然后趁着炙热的温度,将铁水挥向天空。在众多观者眼里,打铁花是勇敢者的游戏,更是国内冶炼发达之地古泽州延续至今的绝技。

  郭小堂说,铁水的熔点是1500度。表演时,一人用特制的小勺从锅里舀起铁水抛出,站在身边的搭档手持木板,使劲将铁水打到半空中,铁水突然遇冷就会变色,落下时像五彩缤纷的烟花一样绽放。“打铁花不仅要求表演者身强力壮,还要掌握高超的技术。”他拿出一个桨形木板告诉记者,“是用柳木做的,板面太宽虽然击中率高,但阻力大,影响击打效果。只能宽窄适当,才能打出速度,打出五彩缤纷的效果。同时也需要打铁花的匠人与抛铁水的匠人配合默契,稍有闪失,小则影响表演效果,大则会让人烧伤。”

  打铁花每次表演时间15分钟,每位打铁花匠人手持蘸水的木板,胳膊不停地抡270300次。“虽然是天寒地冻的季节,由于活动量大,每次我都是光着膀子打铁花,一点都不觉得冷。”陈利强说。

  打铁花完全是个力气活,一般家庭根本不会让女人上手学此手艺。于是流传出打铁花“传男不传女”的“戒律”。“男人这么多,没必要让女人出面学打铁花。”郭小堂具体到自己家的情况说,“我家兄弟5个,其他3个妹妹就没必要学。”#p#分页标题#e#

  C.用材为废旧生铁十分环保

  不仅在沙沟村,打铁花习俗在如今泽州县的大东沟、川底、大阳、巴公、金村等乡镇村庄流传甚广。每年春节,人们都会打上一炉铁花,以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2012年,泽州打铁花入选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沙沟村采访时,有不少村民称:村里会打铁花的人不在少数,也“没啥稀罕的”。可如今为何只有郭氏家族能组成队伍,频频受邀外出表演呢?原来,“郭氏铁花”之所以能引人注目,是因为其许多做法保留了中国最古老的工艺,而且表演过程更传统、更节俭,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郭氏铁花”每场表演的事先准备过程,一般需要两个多小时,但无需大规模兴师动众。“而且对熔炉的要求不高,水桶大小的炭炉即可,场地设置和移动起来相当灵活;耗铁量很小、打法安全,用材为废旧生铁,十分环保;打出来的铁花更为细小,线形流畅、宛若礼花。”郭小堂总结了“郭氏铁花”的特点。

  在晋城市城区司徒小镇人工湖畔前,“郭氏铁花”队表演了半个月。从正月初一晚上开始,在人工湖畔,只见6位匠人各持一只桨形木板停留半空,待对面站立的另一匠人抛出一小勺圆圆滚滚的蓝红色铁水,一位匠人顺势用桨形木板迎上去,“砰”一声,铁水被打散到空中,瞬时,仿若孔雀开屏般,一大片银色、透亮的“铁花”顿时在头顶十几米高的夜空中绽放。铁花洋洋洒洒,飘摇而下,在湖水的倒影里,看上去如梦似幻。站在人工湖对岸“观火”的人群沸腾了。

  热闹震撼的场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逐的目标。如今,陈利强成为晋城市摄影协会微信群成员,“我们到哪里表演,有摄影爱好者就追到哪里。从正月初一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表演。”陈利强说,打铁花里面的门道很多,打不好、打得不卖力,铁水打开散落下来都是颗粒。而“郭氏铁花”打开后,眨眼间化为齑粉,“像头发丝一样细,许多观众在打铁花表演后的现场根本找不到产生的颗粒物。”

  D.坩埚配方仍是郭家的秘密

  历经一个多世纪,“郭氏铁花”已传承到第六代,其中年龄最小的甄豪豪只有18岁。

  为方便频繁的演出邀请,郭氏一族组织家族里所有男性成员,加上亲戚、徒弟,成立了“郭氏铁花队”,头脑灵活、组织能力强的陈利强成为队长,“郭氏铁花”的传承自此走上正轨。“郭氏铁花队”每次的表演很讲究。在首次表演地表演前,邀请方需将一块二三尺折叠好的红布送到年龄最大的打铁花者手里,而后每晚的表演,要放一挂鞭炮之后,表演随即开始。“从穿戴上也能看出来,穿橘黄色服装的是师傅,穿蓝色服装的是徒弟。”陈利强说,早在去年10月份,“郭氏铁花队”就接到司徒小镇、上庄古村、皇城相府的邀请,并开始着手为今年春节打铁花表演做各种准备:炉子、风箱、坩埚、舀勺、铁钳、水桶、打板、草帽、遮脚等工具,缺一不可。

  在郭小堂家中砖砌的火炉台上,放置着4个黑乎乎的坩埚、6把黑色小勺子。“放在炉台上烤干,也就是烘焙,晚上表演前化铁用。”郭小堂说,“坩埚的配方还是我们郭家的秘密,不能外传。”

  陈立强说,制作坩埚的原材料“黑坩泥”,产自沙沟村北部的岳圣山,非常稀缺。将“黑坩泥”采回家后,在院中晾晒十天左右,称为“醒面”,之后将风干的“黑坩泥”碾成细面,过箩细筛,反复捣杵,直至材料像南方的年糕一样细,最后手工捏制成形,自然风干或烘干。“这一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陈立强说,他们在司徒小镇表演半个月,每晚支起六个炉子,每天用铁100多斤,半月下来用铁不到1吨,而坩埚就用了1000多只。“郭氏黑坩埚”直径约8厘米,形状类似窝头。“可别小看这些坩埚,能禁得住2000度的高温,非常耐烧,但化铁一次就不能再用了。”郭小堂说。

  一炉炭火、两只坩埚、六斤白铁,经过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熬制,红彤彤的铁水就能用了。舀出成人拇指肚那么丁点儿的一小勺铁水,就可以打得漫天“铁花”,如雨似瀑,如伞如盖。
(记者 李吉毅 编辑 冯洁)
  相关链接:“郭氏铁花”的相关视频


  

 #p#分页标题#e#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