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浏阳花炮

  1917年冬,年青的毛泽东从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出发,爬山越岭,顶风雪,冒严寒,步行300多里来到浏阳文家市作社会调查。毛泽东住在文家市铁炉冲炉下屋一师同班好友陈绍休家里。他身穿长袍,头戴学生帽。白天,间或随陈绍休等跋山涉水察地形——按毛泽东自己当年的说法是学做“地理先生”;间或去街坊、学校、田头地角找工、农、商、学等各界人士座谈。晚上,他和陈绍休等走家串户或邀集各界人士来炉下屋围坐火炉边谈心。这样,毛泽东就详细地了解了农村中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土地、农具占有、经济收支等情况。

  文家市是浏阳花炮的主要发源之一,相传700多年前这里就是花炮重镇。因此,史书上对文家市曾有“十家九爆、繁若闹市、制造益精、声誉远播”的描写。毛泽东初到文家市,自然对这里的花炮生产也极感兴趣。他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曾多次深入爆竹作场,仔细观察,了解爆竹生产情况。他一边向工友询问,一边兴趣盎然地动手学闭筒子,扯筒子,栽引,磕引口,结鞭……他问得清清楚楚,学得认认真真。工友们也乐意带他这位远方的“徒弟”,毫无保留地讲给毛泽东听,教给毛泽东做。当时,还未出现烟花产品,主产品是“家花”,即鞭炮。由于毛泽东聪敏好学,处处留心,在文家市的17天中,他对当地鞭炮业的生产工艺,购销状况,以农民为主体的鞭炮产业工友的经济、生活状况等,有了真切的了解,成了一个初步掌握了鞭炮制作技术的学生。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实属少见,怪不得当时的文家市人都啧啧称道:“毛先生就是与别人不同呢!他既学‘地理先生’,又学作田,又学做爆竹……他和我俚穷人格外划得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在第一、二次大革命中,毛泽东曾被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讽喻为“土包子”。而毛泽东在展示他卓越军事才能的初始阶段也确实重视并运用了许多土包子的土办法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队伍。

  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里就陈列着当年毛泽东指挥工友、农友暴动用过的鸟铳、土手榴弹、枞树炮等土武器。这些土武器用的都是鞭炮硝药,其杀伤威力也真叫敌人胆战心寒。有时打伏击战,特别是夜战,工农自卫军将鞭炮点燃后扔进“洋油瓶”(一种薄铁皮桶)内,爆竹在铁皮桶内接连不断地炸响,酷似密集的机枪扫射过来,敌人以为是遭遇了红军主力,直吓得四处逃窜,然后工农自卫军乘势追击。最有趣的是文家市工农自卫军在攻打敌团防局时,自卫军战士把长长的鞭炮牢牢拴在牛牯尾巴上,鞭炮炸响,吓得牛群拼命往前冲去,直把敌军的阵营冲得稀巴乱。这时,工农自卫军从四面八方发起围攻,敌人乱了阵脚也就不战而溃了。这叫火牛阵。当年,毛泽东同志就高度肯定了这些土得不可再土的战法并将其纳入游击战术,运用自如,指挥若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关注以浏阳花炮为主的我国花炮业的发展,特别是烟花、礼花的研制。每逢国庆和其它盛典,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以极浓烈的感情亲自观赏以浏阳产品为主的焰火晚会,并为争奇斗艳的烟花编织的灿烂景象而不断喝彩、鼓掌。

  值得再写一笔的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即使到了迟暮之年对浏阳花炮也还是那么钟爱,那么挚情。毛主席晚年机要秘书张玉凤在其回忆录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回事:一九七六年一月三十日正好是农历已卯年的十二月三十日,张玉凤等工作人员陪病重的毛泽东吃过团年饭,此时的北京城已进入浏阳烟花编织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毛泽东听到户外爆竹的欢鸣声,瘦弱、松驰的脸上露出了丝丝笑容。老人家见工作人员仍陪着他不肯出屋一步,不肯去外面观赏绚丽的烟花,分享除夕的欢乐,他动情了,艰难地抬起手朝张玉凤等挥了几下,用低沉而缓慢的家乡口音说:“去吧,你们也去屋外放些烟花、爆竹!”

  ——这,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浏阳花炮的终生情愫!这,就是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浏阳花炮的最高褒赏!这,就是130多万浏阳人民引以自豪的最难忘的一幕!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